终审:邹春芸 审核:吉好你布 编辑:马黑阿乐 文 | 吉好你布 图|宣传统战部
在西昌民族幼专,有这么一群人,一群可敬可亲的人,他们告别家人,背上行囊,来到凉山扶贫扶智,为西昌民族幼专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倾其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干部成国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2019年5月,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部属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协调会,明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对接西昌民族幼专的发展需求,发挥帮扶高校各自的特色优势,组团启动精准对口支援工作。
多岗位历练、具有丰富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对基础教育有着深厚情怀的成国志,成为了对口支援干部的最佳人选。
2020年3月,在全国新冠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带着北京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地方新建高校的重托,成国志成为“最美逆行者”,毅然来到西昌民族幼专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深入调研明校情,特色办学探新路
要在第一时间了解校情、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学校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特点”,挂职西昌民族幼专党委委员、副校长的成国志来不及欣赏窗外风光,便一头扎到紧张的工作中。
由于疫情紧张,学生不能按时返校,停课不停工作。他和学校班子成员充分座谈交流,和联系系部、处室召开视频会议了解学情。
学生返校正常开学后,他第一时间下沉系部、分管处室深入调研。在教室、在教师办公室、在系部教研室,成国志和教学一线人员、系部管理人员深入交流、彻夜长谈……。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家是哪里的,家中有几姊妹,现在在读什么专业,将来有什么职业规划?”“你们都是我的娃啊,大家要好好读书,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来找我”……每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或者彩霞满天的傍晚,或是在花满枝头的樱花树下,或是在铺满鲜花的校园小径边,都留下了成国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身影。其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爱生如子般的温情像大凉山甘甜的山泉水一样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在润物无声中感化着他们,学生们也将这个和蔼可亲的副校长亲切地称为“成爷爷”。
“成校长分管学校教学、科研、对口支援、教学督导工作,还联系信息中心、教师发展处,他总是和师生打成一片,充分了解系部教学架构、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对口支援办主任禹云建回忆道。
成国志还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昭觉、美姑、盐源、木里等大凉山腹地,充分了解民族教育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找寻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探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路径。
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成国志积极建言献策,和学校班子一起不断探索学校特色办学路径,逐渐形成“政治性、民族性、师范性、文化性、乡土性”五个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之路。
忙碌的工作之余,成国志喜欢拉二胡、弹钢琴、练书法、和家人视频聊天。由于工作,孙女出生,没在现场;孙女满月,又一次错过。每天和家人视频通话关注孙女成长成为他的“规定动作”。
准专业级的二胡和学校钢琴教师组成了完美的“二重唱”,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圈粉无数;参加建党100周年学校“快闪”视频摄制,扮演“爷爷”,与生俱来的善良和亲和力,让角色深入人心,“快闪”视频还获得全省第一名。
凝心聚力真帮扶,推动发展补短板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是迫在眉睫的事。成国志分管对口支援办,牵头积极协调各对口支援高校根据西昌民族幼专的需求,制定“一校一策”帮扶措施,聚焦队伍建设这个“短板”,精心选派挂职干部和支教教师。
截至目前,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美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先后派出挂职干部16人次;各高校派出各个学科专业的支教教师(既有造诣深厚的专家教授,也有顶岗支教的在读研究生)多达200人次。
这些对口支援“特别纵队”,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填补了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不足,在传帮带中,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
请进来还要送出去,既输血还要能造血。成国志“自带嫁妆”,从北师大协调300万元培训经费,各帮扶高校也先后制定专门计划,搭建特殊平台,对学校在岗在职干部和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培训。
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8个批次500多人次的干部教师的专题培训。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美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等先后制定并启动了博士生对口单招计划,截止2023年9月在职攻读对口支援及协同提质专项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累计达18人,为西昌民族幼专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升、队伍建设和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通过传帮带,学校科研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推进,办学特色不断凸显。
一组组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凝聚着对口帮扶学校的崇高使命,也凝聚着成国志的艰辛付出和努力拼搏,为西昌民族幼专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身体力行浓情怀,同心谱写新华章
成国志总是身体力行、不知疲惫地投身到学校建设中,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也是他牵盼在心的。
他陆续邀请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为学校“一训三风”题字,确定了西幼VI标识;协调四川师范大学斥资20万元为西幼捐建了“彝汉同心 共筑师魂”大型现代雕塑;亲自参与西幼美术馆建设并书写馆名,该馆成为凉山州第一个专业美术馆;亲自参与学校楼宇命名并书写楼宇名字……。
一草一木皆有情,一楼一宇都育人。这些题词、刻石、雕塑以及湖水,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散落在西幼这片热土的各个角落,成为环境育人的佳作。如今,徜徉在美丽的西幼校园,你会感受到浓郁的教师教育和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成国志的穿针引线下,北师大王炳林、张秋玲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西幼讲堂,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精神盛宴的同时浓厚了学校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拓宽了育人途径。
同时,协调对口帮扶高校陆续为学校捐赠图书总计达12万余册,建立专业阅览室2个,捐赠图书价值达500余万元;装备远程多媒体教室4个,价值达300余万元;仅北师大捐助的计算机存贮设备、智慧教室、专业实习实训室配套设备、融媒体设备、教学一体机、课程软件包等就价值5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已超过60万册,这些举措使西幼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改善。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补,我只是践行我的那句人生誓言,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因工作需要,支教时间一再延期,由当初的一年延长三年,成国志义无反顾地说。
60岁生日,他早就谢绝了家人要他回北京过的请求,决定在学校过,拉拉二胡、练练字、自己给自己唱生日快乐歌,简单而有意义。
而另一边,早已知晓“内幕”的学校对口支援办也在悄悄行动,他们提前对接成国志家人和北师大的同事,录制了祝福视频,学校融媒体中心学生精心剪辑了纪录着从他第一次到校后生活和工作点滴的视频。
下班回到宿舍,从视频中传来亲人、同事、学生的祝福和生日歌……一瞬间,在疫情封控被居家隔离期间,时任党委书记石芳亲领特别通行证为自己买菜送饭的情景;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波支教三年来时刻陪伴其左右,嘘寒问暖、为自己排忧解难的场景;西幼全体教职工对自己的敬重与关怀以及西幼学子一声声“成爷爷”的呐喊,像一帧帧电影镜头,在记忆深处喷涌而出,百感交集之中早已热泪盈眶。那一刻,所有的疲劳与思家之情都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无悔的奉献。
岁末冬初,漫步西幼,月琴湖畔鲜花常开,校训石上“明道 立德 育爱 奉献”的大字熠熠生辉;雏鹰剧院前帮扶高校的校旗猎猎,“月亮之门•友谊之桥”永远诉说着17所高校倾力帮扶、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任期已结束,使命永远在路上。今天,西昌民族幼专在对口支援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两个帮扶计划的“双轮驱动”下,正阔步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